據不完全統計,自從六朝以來,古城南京的區域內大概誕生了六千多個地名,一些在歷代的傳承和流轉中改變了最初的模樣。
“有一句俗話,叫‘三個臭皮匠,頂一個諸葛亮’,其實在古代,這句話的本來面貌是‘三個臭裨(pi)將,頂一個諸葛亮’。而在地名的傳承中,也存在著類似的現象?!毖芯磕暇┑孛臍v史文化愛好者張曉文說。
較為典型的例子,是位于南京城南的老街、明代秦淮燈會的舉辦地——“評事街”??吹竭@三個字,不少人會以為這里是以前調解糾紛的所在。其實不然,“評事街 ”最初的正確寫法是“皮市街”,早在明代就已出現,當時叫做“皮作坊”。后來,這里成為皮貨攤販市場,被人們稱為“皮市街”,民間傳來傳去,就成了“評事街”。
比如老門東街區的“剪子巷”,其實和剪刀沒啥關系。明代這里是兵器倉庫所在地,巷子內存儲箭簇,故名“箭子巷”,后訛傳為“剪子巷”;城北有個怪地名“三步兩橋”,本名是“三鋪兩橋”,因為此地當年非?;钠?,只有兩座小橋、三座鋪子而已;朝天宮附近的“黃鸝新村”源自當地消失的“黃鸝巷”,而再往前推,動聽的“黃鸝巷”本是不太好聽的“黃泥巷”,從“泥”到“鸝”,體現了南京方言中“n”“l”不分的特點;玄武湖畔的西家大塘,如今是居民小區,其實清朝時此地本來是一口大池塘,一個名叫胥自修的人在此種菊建園,百姓稱之為“胥家大塘”。但“胥”是一個少見的姓,民間遂訛傳為“西家大塘”;新街口地區的“王府大街”由老地名“王府巷”衍生而來。這是哪家的王府呢?原來,“王府巷”本為“皇甫巷”,因南唐名臣皇甫暉而得名。從“皇甫”讀成“王府”,反映了江南方言中“w”“h”不分的習慣;江蘇省中醫院附近的“侯家橋”,很多人會以為這里是“侯”姓人家聚居地,其實不然?!昂罴覙颉弊畛跏恰昂蝰{橋”,誕生于明代初年,此地靠近漢西門城墻。朱元璋修建城墻時,來視察工程進度,官員們在這里候駕,此地就成了“候駕橋”;今年是虎年,南京老城南有一個地名叫做“老虎頭”,民間傳說與西晉時“除三害”的周處有關。不過據史料分析,“老虎頭”也是一個訛傳的地名,本來應該是“婁湖頭”。三國時此地是東吳名臣、婁侯張昭的府邸所在。一千多年下來,老百姓叫著叫著,就把“婁湖頭”說成了“老虎頭”……
張曉文分析,在地名的流變中,有相當部分是因為百姓“以訛傳訛”,這是因為在漫長的歲月中,底層民眾文化水平普遍不高,對一些較“雅”的地名無法準確記住,而漸漸代之以較為俚俗的叫法或寫法。但也有一些相反的例子,是知識階層或者官方用諧音的方式,將一些地名由“大俗”改為“大雅”。比如,南京城南的“彩霞街”,讓人一聽就想起漫天云霞,但它的原名其實是“草鞋街”。清代,在這里做生意的都是水西門外的農民,他們都習慣穿草鞋。有文人根據諧音,改為“彩霞街”,沿用至今,這在甘熙《白下瑣言》中有明確記載;中華門內的庫司坊是南明大奸臣阮大鋮的石巢園所在地。阮大胡子的所作所為,看過《桃花扇》的人想必不陌生。這條小巷子也因此遭了殃,被民間稱為“褲子檔”。后世文人覺得此名不雅,取諧音為“庫司坊”。
了解了地名訛變這個現象,一些奇怪的地名是咋回事兒也就不難理解了。張曉文告訴記者,很多人都將新街口漢中路南側的“螺絲轉彎”視為南京最古怪的地名,認為這個名字是形容這條巷子彎曲環繞,如同在螺螄殼中“轉彎”一般。其實不然。原來,“螺絲轉彎”本來是寫作“羅寺轉彎”。所謂“羅寺”,是指始建于南朝時期的延祚寺,唐代羅睺和尚在此主持,延祚寺也稱為“羅寺”。古代,這條巷子彎彎繞繞,外人來此往往容易迷路,暈頭轉向,找人問路,對方往往答以“羅寺轉彎”,即看到“羅寺”轉個彎就能走出去?!傲_寺轉彎”就成了這條小巷的名稱。后來,延祚寺(羅寺)消失了,“羅寺轉彎”被傳成了“螺絲轉彎”。
新華日報·交匯點記者 于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