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我省出臺了相關措施,統籌做好疫情防控、新冠患者救治和日常醫療服務,各級醫療機構也正在優化流程、擴容資源、增加力量。但也要看到,未來一段時間,疊加春運人員大范圍聚集和流動影響,疫情防控和救治壓力可能更大。確保平穩轉段和社會大局安全穩定,必須進一步增強風險意識,以極限思維應對疫情高峰。
什么是極限思維?極限思維是一種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方法,在數學、物理學等研究中,這一思維方式應用廣泛。把研究對象的某些屬性推至極限狀態,問題的實質便會凸現出來。在工作、生活中,極限思維也隨處可見,尤其是在具體的決策過程中,極限思維常常能發揮巨大作用。比如某某項目能否推進,常常會從極限情況下出發,考慮最好的結果和最壞的可能,再結合需要投入的資源,測算一項事物的投入產出效益比。把情況和問題極限化,有利于我們總結規律、看清實質、做出判斷。疫情防控與醫療救治是一個系統工程,運用好極限思維,把極端情況納入正常防備范疇,儲備好工具箱和救急,有利于我們掌握主動、贏得時間。
疫情防控三年來,我們積累了很多經驗,其中重要的一條是增強風險意識,樹立“底線思維”。正是從最壞處著眼、向最好處努力,我們才打贏了許多有準備之仗。當前,疫情傳播感染高峰還未到,有專家研判,包括我省在內的多地高峰出現在明年1月份,并呈現“一峰三波”的特點。應該看到,面對即將到來的高峰,會出現更多新情況、新問題,有的甚至可能超出預期、突破底線。這要求我們,不僅要做“最壞”的打算,還要做好“超出預期”的準備,在“底線思維”的基礎上,強化“極限思維”,把可能超出預期的、看起來好像完全不可能、正常邏輯不可能出現的極端情況考慮在內,確保在極限情況出現時能頂得住、穩得住、扛得住。
預則立,不預則廢。強調極限思維,就是既要考慮“力所能及”,也要考慮“力不能及”;既要考慮“目之所及”,也要考慮“目不能及”,把影響疫情防控成效和醫療救治效果的時間因素、空間因素都進行極限化,從而在此基礎上掌握情況、作出判斷、做好準備。比如,如果確診人數增長的速度超出預期,急診通道如何保障暢通?又是否會出現物流中段、城市停擺的情況?從交通、物流、保供,到藥品、食品、物資;從醫院門診、床位,到醫護培訓、應急;從醫衛資源的儲備,到民生物資的調度,都需要極限化進行統籌考慮并在此基礎上做充分的準備。多些極限思維,就不會在困難挑戰真正來臨時措手不及、應對不當。
樹立極限思維,需要極端的作為、極端的務實、極端的擔當。疫情防控工作的成效,關乎人民群眾生命健康,關乎經濟社會大局穩定,是不折不扣的“國之大者”。各級黨員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要提高站位,以對人民極端負責的態度,設身處地想群眾之所想、急群眾之所急、解群眾之所困,踏踏實實做人民群眾的“極端”貼心人,以“時時放心不下”的責任感,抓好每一項工作、每一道環節,切實把疫情防控與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做實做好,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。(魏曉敏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