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所有的成熟都是從失去開始的”。
有的失去,是被動接受的;有的失去,是經過深思熟慮后的主動放下。
不是擁有的越多越好,也不是得到的越廣越佳。
人生中的負重前行,往往是因為不懂得做減法。
放下無關緊要,甚至牽絆前行的事情,才能夠積蓄向上生長的力量。
放棄舒適
白巖松老師說:“所有優秀的背后,都是苦行僧般的自律?!?/p>
契訶夫也曾在書中寫道:
我相信任何事情都不會不留痕跡就過去,對現在的和將來的生活來說,我們所走的最小的一步路,都是有意義的。
網上有個觀點:成功的人都在吃苦。
的確如此,成功的人出差、加班、學習、鍛煉,不放棄一點“虐自己”的機會,把自己的人生安排的滿滿當當。
我們羨慕的口才,是別人無數個日日夜夜讀書積累出來的;我們仰慕的能力,是別人在一次次失敗和嘗試中錘煉出來的;我們看到的風光無限,是別人主動吃苦,刻苦努力換來的。
要想躋身優秀的行列,就要及時放棄舒適,學會自討苦吃。因為所有的自律都是反人性的,所有的優秀,都是吃苦吃出來的。
放棄指責
心理學上有個現象,叫“指責定律”。
說的是當我們用一個手指去指責別人時,別忘了有三個手指正指向自己。
指責的話輕易就能說出口,造成的傷害卻無法彌補。
遇到問題時,先不要著急去指責別人,或許自己也有做錯的地方。
遇到事情時,不要著急去反駁,心寬以待才是一個人的頂級魅力。
子曰:“躬自厚而薄責于人,則遠怨矣?!?/p>
為人處世要學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,發生矛盾時,不能只揪著別人的過錯,一味指責。
而要“反躬自省”,自我批評,從自己身上找原因。
放棄糾結
生活中,總會有人在小事上糾結不已。穿衣糾結哪件好,吃飯糾結吃什么好,凡此種種都拿不定主意。
在一件事上過于糾結,實際上并不是跟事過不去,而是跟自己過不去。
整理好心情,鍛煉好本領,才能臨危不懼,不被繁瑣而困擾。
糾結的本質是一個人的格局太小,太看重得失。往往體現在需要做出選擇的時候,被自己想象出的后果擾亂了思緒,無法準確權衡利弊。
很多人都是如此,做事經常猶豫不決,只要聽到別人有不同意見,自己就焦慮不安。一個人如果把過多的精力耗費在無益的小事上,自然就沒有時間來提升自己。
一個人一生會面臨大大小小無數的選擇,做事猶豫不決愛糾結,就會錯失良機,難成大事。